对此,有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,证监会确实将会出台科创板相关的细则,但并没有具体针对任何特定领域的规则。
以“领衔”进行业绩说明会的两家公司为例,一家减亏“报喜”,一家下滑“有忧”。
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费天元)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持续频发,气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逐步被社会各界所认可。
近日,上海市气象局、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《上海市探索“气象×金融”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,其中提出研究推进天气指数期货等天气衍生品的发展,开展气温、降雨、风力、日照等天气指数衍生品设计;推动“气象数据×金融”全国试点示范,发挥气象数据要素作用。
此前,广东省曾印发《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》,提出提升“气象+”赋能发展能力,探索建设气候投融资研究机构,发展碳信用气象服务技术;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研发上市天气期货,开展新能源产业极端天气风险规避服务。
今年4月,中国气象局召开金融气象服务工作座谈会,会议强调,发展金融气象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,实现金融气象融合发展需要多方协同、深化合作,希望金融和气象部门联手,共同探索“气象×金融”服务模式,服务实体经济,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。
业内普遍认为,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,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和严重,对世界各地造成了深远的影响。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极端高温、洪水、飓风、干旱和大规模的森林火灾等,它们给人类社会、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多重挑战,也加强了市场对天气风险管理的需求。
今年5月,上海证券报记者曾赴湖北省蕲春县,对当地开展的“寒潮及降水指数保险+天气衍生品”试点项目进行调研。该试点项目以“中央气象台-大商所温度指数”中的武汉日平均温度指数作为标的,规定当武汉日平均温度指数低于4.5℃时,认定冻灾发生,参保农户获得赔付。
在2月份湖北省遭遇大范围寒潮天气,对当地茶叶种植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,上述试点项目产生了高额赔付。某茶园前期投入保费33330元,最终获得赔款87924元,赔付率高达264%,显著弥补了农业生产因极端天气遭受的损失。
记者了解到,“天气衍生品+保险”模式的受众群体远不止农业。包括售电企业,生产冷饮、啤酒、羽绒服的消费类企业,游乐园企业以及新能源企业等,都存在天气风险管理的诉求。如挂钩气温、降雨、风力指数的产品,就对应光伏、水电、风电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。
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研究员田亚雄表示,即使科技发展到如今的高度,人们仍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,这使得许多行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和潜在的损失。为了有效对冲和规避由于天气波动带来的风险,天气期货和期权应运而生。这些金融工具的诞生,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应对不可预测的天气影响。
但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,目前国内天气指数保险及天气衍生品运用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,包括衍生品知识较难普及、场内标准化合约缺失、指数覆盖区域有限等问题亟待解决,创新模式的推广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“2024年全球宏观气候背景将从厄尔尼诺逐步向拉尼娜转变,各地天气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测,从微观个人到中观企业再到宏观产业,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天气风险敞口。天气衍生品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是金融体系对另类风险管理的新探索。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天气指数等相关基础十大期货配资公司排名,可借鉴境外市场已有的天气衍生品合约交易和结算制度,进一步完善天气期货的制度设计,顺应市场化手段进行风险管理的趋势,推动我国衍生品市场进一步发展。”田亚雄说。